中国科学院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2021年12月13日党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和《全面推进北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京教高〔2021〕2号)等文件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一步扎实推进具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以首善标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强化立德树人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遴选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设立一批课程思政专题研究项目,建设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等的教学资源库,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持续提升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成效。
三、建设内容
(一)提高培养质量,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全过程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在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制教育、职业伦理等思政元素教育。
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建设,贯穿大类人才培养全过程。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讲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
在教学方法上,引导授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新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鼓励老师采取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系列讲座、明德讲堂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二)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围绕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做到“课课有思政”,形成专业类课程、公共课程、实践类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全面推进专业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科学合理融入思政元素: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理工类专业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医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引导学生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梳理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增强文化自信。
2.重点推进公共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公共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以“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统领,以课程思政引领贯通不同类型公共课程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开设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健全人格、温润心灵,增强学生体质和提升审美素质。
3.着力推进实验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中,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开展创新的实践育人模式来推动劳动教育,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公益劳动,打造立德树人阵地。
(三)四维并进,扎实推进系统建设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坚持学校、培养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授课教师“四维并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1.学校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
着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研究,提高课程思政的学理性和实践性研究水平,进一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支持广大教师申报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程思政教改教研项目,评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教师和团队,推进学校优秀课程思政成果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课程思政优秀项目评选。
鼓励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率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层面建设课程思政观摩课,在院系和培养单位层面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在学校层面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及实验教学教师技能大赛等。
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研讨培训等。为广大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搭建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融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研讨。
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和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课程评价督导、专业建设、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特别考察课堂教学特点及育人成效,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将各培养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情况纳入教学目标考核、党建和思政考核及绩效考核评价。
2.以培养单位为重心探索课程思政新路径
支持各开课院系、研究所和教育基地根据不同学科发展规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一院一案,一所一案,一基地一案,量身定制课程思政方案。
各培养单位要积极发挥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作用,开展培养单位负责人说办学、学科带头人说专业、授课教师说课程/导师说科研实践的“三说”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导师潜心育人,在每一门课程中、在每个课题组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注重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推进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党支部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作为教师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努力做好统一思想、难点攻关等工作,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同向同行。
通过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优秀案例评选、示范课观摩与教师育人能力培训、课程思政研讨与交流、实践成果展示等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形成专业教育层面的思政教育新路径。党政领导和教学督导专家也应参加课程育人专题培训和研讨交流等。
强化课程考核,完善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各培养单位要全面评估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形成“课程思政年度报告”和督查促进机制。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突出价值引领,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考核指标,纳入教学督导考核中,采用学生评教、督导专家评课、同行和党政领导听课等评价方式,确保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和成效。
完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成果。
作为课程教学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第二课堂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开放式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公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的课程和活动,进一步激活课堂内外的活力,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3.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促进作用
加强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思政育人、集体备课、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各基层教学组织结合学科及专业课程特点,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和集体教研、备课制度建设,挖掘、甄选融入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深入研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式,整理典型案例,形成课程思政优秀成果,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支持跨学科、跨学院、跨培养单位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推动科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水平课程思政建设,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
4.全面提升教师、导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实施课程思政是教师、导师育人的基本职责,也是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导师应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立德树人、全面育人”职责和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做好“四个引路人”,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到“人人能思政、处处讲思政”,构建优秀的教风和学风。
教师、导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增强立德树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对课程思政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以全方位指导增进课程思政亲和力与渗透力。教师利用教学过程、导师利用学业和科研指导等培养过程,强化教师、导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打造以思政教育为纽带、课程教育与培养指导协同促进的课程思政新局面。
突出高水平专家学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专家学者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授课教师和团队应夯实教育理论、学习机制、授课方法基础,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认真研究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对合适的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思政素材予以呈现,形成具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色的课程思政范式。
充分发挥导师科研思政、课题思政的关键作用。导师应掌握教育引导的有效方法,切实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秉持“德才并育”的理念下,导师要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指导全过程,在日常的言传身教与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从学业规划、人生目标、身心健康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领导
坚持“四个相统一”,实行学校和培养单位两级组织领导。成立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培养单位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扎实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开展。
1.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落地实施和组织协同,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培训等。
2.本科部负责制定和推进本科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3.各院系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党委书记和负责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为主要责任人,结合本院系专业特点和教学改革整体方案,制定本院系集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负责本单位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实施。
4.各研究所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党委书记和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所长为主要责任人,负责制定本单位所级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以及课程思政到科研实践阶段的延伸,探讨科研思政、课题思政。
(二)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部、本科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培养与学位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和各培养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开展交流和研讨,充分利用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课程思政工作氛围,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稳步推进。